还“静”于民,这里控“噪”有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为有效防治噪声污染,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该法将“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纳入噪声污染的界定中,是本次修订的亮点之一。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加强噪声源头防控、提升治理能力,浙江省温岭市以“浙里宁静”县级试点为契机,实施噪声污染监管数字化应用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至目前,温岭市共建成各类噪声监测点位141个,共发出短信告警17000余条,自行处置率达84%,有效降低环境噪声。作为全省县级市首创“浙里宁静”系统与“基层智治综合应用”贯通融合,既实现了噪声管理与社会综合治理一盘棋,又体现了噪声污染防治的共同发力、协同治噪。
“前后对比很明显,自从家门口有了这个系统设备,噪声比平时降低不少,晚上也能睡个安静觉!”面对上门了解情况的执法人员,公园周边居民张女士对家门口噪声整治效果表示认可。
群众利益无小事,环境问题要紧事。2023年5月,“浙里宁静”噪声污染监管数字化应用试点项目建设正式启动,主要以城区为重点覆盖全市各镇(街道)公园、医院、住宅小区等公共场所设置点位。目前,“浙里宁静”监测面已涵盖全市16个镇(街道)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工业企业和娱乐场所4类风险源,基本实现重要风险点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监测设置一般会选择安装在噪声敏感区或者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点位,这些点位的噪声只要超过预警标准就会形成告警事件,并启动后续处置流程。“比如市民最关心的公园、医院、学校等公共场合噪声监测点位,此类点位只要10分钟内发生5次超标告警事件或单个超标告警事件持续3分钟,30分钟内发生三次的,就会自动进入我们的处置流程,交由相关单位处置。”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自然生态与监测信息科负责人介绍,噪声有转瞬即逝的特点,缺乏有效手段及时固定证据,存在取证难、执法难问题,导致处置上很难闭环,“浙里宁静”项目依靠噪声感知体系和闭环处置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回应群众关切,锁定“源头”系统整治。目前,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还针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专项整改,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厂一策整改方案。在温岭某空压机有限公司,自从有了噪声自动监测设备,企业生产环节不仅安静多了,经营者也更加安心。“以前,我们只能根据自身生产经验或者周边居民投诉,才能知道有无噪声超标。现在安装监测设备以后,我们能够实时根据情况调整生产,随时保证在可控范围之内。”企业安环部经理说道。
为形成长效机制,温岭市定期对整改后的点位进行动态评估,充分吸纳群众关于调整生产时间、加装隔音设施、改变生产设备位置等意见建议,协助企业制定针对性、多角度管控措施,比如分时段对企业厂房生产噪声进行管控等。同时,积极引导国有企业,规模工业企业、重点排污单位等各类社会主体,按照统一标准布点监测设备并与市级平台联网实现全覆盖,从而达成全面降噪的目标。
据悉,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将以“浙里宁静”数字化平台为载体,打通数据壁垒,实时监测、实时记录,加快由“人盯人查”向高效精细化管控转变,落实从数据到执法,监管到治理的工作闭环,实现还“静”于民,让群众舒心生活。目前,该局已联合公安等相关部门,在全省率先将噪声感知体系与公安天网监控系统融合,在后期声源追踪识别上面的能力大大提升。
下一步,温岭市将根据点位噪声情况动态调整感知设备的分布,完善多元共治的“发现、预警、处置、执法”全链条闭环处置机制,为其他地区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提供可借鉴的“温岭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