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案:起底碳排放数据造假
数据质量是全国碳市场的生命线。近年来,碳排放数据造假频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锦涛就碳排放数据造假的诱因及如何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中国环境报:在碳交易、碳核查等过程中,除企业出于主观意愿对碳排放数据造假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碳排放数据质量?
刘锦涛:碳排放的数据质量受客观和主观上的多种因素影响,除了企业自身主观造假以外,还有多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和限制。
首先,碳排放的产生过程和方式与产业类型密切相关,这使得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测算工作存在区别和难度,生产工艺、原材料性质等均会影响具体的核算方法,各企业主体在与检测机构在实行过程中面临数据比较与核查方面的困难,这影响了宏观碳排放数据的整体质量。对于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首批电力行业企业和后续即将纳入的其他高排放行业而言,尽快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的行业碳排放计算模型是碳市场初期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
其次,若企业或合作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性不足,可能会导致报告质量和精度低于正常水平。不准确的测量设备、测算方法或数据采集流程是碳排放数据的误差的主要来源,除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等基于公式计算的方法之外,直接测量法也是碳排放核查的一种主要方法,例如在CEMS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中搭载碳排放监测模块。既然是实际测量,那么缺乏校准、样本数据不足、监测位置选择不当等因素就会引发碳排放核算的误差,这些误差虽然不可避免,但检测机构的专业性要求误差应当控制在某个合理范围内,否则将对碳排放数据产生超过可信阈值的影响。
最后,碳排放的阶段性跟踪统计存在较高的纵向成本,部分行业不易实现碳排放量时间序列的高频监测,而低频数据弱化了碳排放曲线的细节,这使得实现“双碳”目标进程的路径规划缺乏足够的排放基础依据。
中国环境报:在您看来,当前碳市场存在哪些“洗碳”行为?
刘锦涛:与从增量上开展“漂绿”的做法目标类似,“洗碳”行为从减量上进行了碳减排的包装或造假。在我看来,从企业碳排放量的数据来源、数据评估、最终呈现的三个角度切入,可以探讨企业在碳市场存在的“洗碳”行为。
一是碳排放的数据来源无问题、监测机构的数据评估流程也正常,但企业通过直接篡改检测报告对最终呈现进行了造假。
二是虽然碳排放的数据来源没有问题,但企业联合第三方核查机构出具虚假报告,例如根据生态环境部去年公开的一批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案例,北京某科技公司通过可编辑的检测报告模板,指导控排企业更改元素碳含量检测结果以及编造水分数据,形成了虚假报告。或者也可能在数据评估过程中借助模糊的碳排放计量指标和不透明、黑箱化的计算方法,以及夸张化减排或抵消项目的实际作用,最终形成缺乏可信度的碳排放统计结果。
三是通过瞒报或隐藏真实产量与能耗,降低碳排放数据采集的真实性,从数据源头进行“洗碳”。
四是虽然企业的碳排放核查与披露过程本身没问题,但企业对相应的数据或结果并不满意,或者想营造或包装自己的绿色低碳形象,则企业可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公关式“洗碳”,例如宣传与碳排放不相干的绿色公关行为,或者邀请业内专家开展包装和宣传,这对于碳核查本身反映出的企业碳减排问题并无实际作用。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增强碳排放数据的可信度?
刘锦涛:全国碳市场开市已两年,科学可信的碳排放数据核查与披露是碳市场稳定运行并发挥重要职能的前提和基础。开展以下工作有助于从主观和客观上提升碳排放数据的综合可信度:
一是广泛建立和布局能源消耗的跟踪统计和监测平台,单独版可以覆盖控排企业,区域版可以覆盖产业园或市区。同时在系统中引入多种间接指标辅助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和精度。例如通过建立有效的能源消耗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时收集和记录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包括监测电力、燃料消耗、能源采购和使用模式等,并获得准确的能源使用量数据,以计算和估算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量,这些数据是计算和核查碳排放的基础,通过接入电网数字智能管理平台,有助于识别节能减排机会并辅助环境管理决策。
二是进一步完善各行业碳排放数据核查标准化体系,实现同行业内部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也要同步推进跨行业碳排放核算的公平性,定期评估和改进碳排放数据核查标准化体系,确保其与行业的技术和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三是进一步覆盖激励惩罚机制,为那些在碳排放核查中表现规范和标准的企业提供低碳奖励,如税收减免、碳排放抵押信用额度提升等,同时加强对碳排放核查的法律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规定的执行和有效实施,并不断更新碳排放报告造假典型案例库,强化第三方统计机构的监测水平和鉴定水平。
四是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借助碳排放过程前后对其他客体的量化影响,反向推算和校正实际的碳排放量,进而提升碳排放统计核查的报告精度。
中国环境报:为破解碳监测、碳核查中数据不真实、不及时等难题,有哪些技术可供实际应用?
刘锦涛:据我参考和了解,有以下两个案例可以改善碳排放监测中的数据质量问题:
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可以为企业碳排放核查提供技术手段。例如去年4月,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与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联合发布了《基于工业区块链的碳核查系统研究(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利用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可以形成满足碳核查需要的基础素材收集和汇总,可追踪可溯源,便于形成统计报告。从项目实践上,2023年4月中国环科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区块链的多主体碳排放精准核算与可信交易技术”顺利通过开题,运用区块链技术研发全过程碳排放精准核算数据采集,实现碳排放的自动精准核算。
卫星遥感技术也有助于有效量化碳排放。2022年4月,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这标志着我国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实现了二氧化碳探测的主动激光雷达的升天,用以实现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全天时、高精度探测,从而将对碳排放的第三方核查或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以上这些案例均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判断碳监测数据是否失真,提升碳排放监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